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须各方责任到位同向发力

2020/3/18 13:20:19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周少平

  当前,部分家长反映学生作业多、时间长等问题的投诉仍时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学校在作业管理上还缺少统筹、缺乏创新、存在放任的问题。对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有关各方必须高度重视,同向发力,切实规范作业管理。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这就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作业管理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首先,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作业统筹调控的第一责任。有的学校在安排作业时,存在学科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个别老师随心所欲,这种随意性无疑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缺少强有力的统筹调控。学校不应把布置的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仅仅看作是教师个人的事,从而疏于监管。学校一方面,要把作业设计作为落实学生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出台加强作业管理措施,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做到科学安排、突出重点、总量控制。要认真按照“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语数英三科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语数英理化五科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的规定,逐日对作业进行调控管理,确保落到每个学生手上的作业符合规定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教师开展课后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方式,挖掘和掌握课后作业布置的规律和要义,包括研究控制作业的时间与总量的方法、作业布置的方式及内容,进而对不同学龄、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来提高学生与作业的匹配度,提高课后作业的育人成效。

  其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作业设计批改的主体责任。布置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常用手段,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对于了解、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成效以及引导改进教学都会有一个总体把握和评估。因此,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是教书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照“谁布置、谁批改”的原则,做到布置多少、批改多少,不得多布置、少批改,也不得只布置、不批改,更不得要求家长代为检查和批改作业,或者是让学生相互批改。教师要根据作业结果,及时对学生解题思路、思维方法、作业态度等方面进行点评,表扬先进,督促落后,改正问题。此外,要坚决摒弃作业布置“一刀切”的做法,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布置差异化、有梯度的作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据己学力按时完成;对于个别学力困难的学生,甚至可允许其不完成作业;禁止利用微信群、QQ群布置家庭作业、点名指责学生,真正让作业的温度体现出教师的良知、教育的人性。

  再次,家长要切实担负起提高学生作业效能的监督责任。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有益补充,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一种教育形式。孩子通过完成作业,能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思考力、自制力,既是人生成长的规律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因此,家长要充分理性认识作业对孩子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标性作用。在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做到不干扰、不介入、不包办,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留下一点空间;完全不必片刻不离地盯着孩子,更不必对孩子唠叨不停。倘有必要,家长只须适度提醒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即可。对于适量作业,家长要监督孩子按时按质完成;发现作业布置不合理的,要加强家校沟通当好“和事佬”,通过适当方式及时反馈给学校,认真听取学校或老师的建议,家校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规范办学的监管责任。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家庭作业,更要建立作业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学校作业管理的日常检查,形成定期抽查、发布监测报告的工作机制,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规范办学评估的范围。指导教研部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相关业务指导意见,明确设计方法与实施重点,将作业设计、实施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之一,探索开展教师作业设计和命题能力的专项调查,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同时,严格规范学习类APP和进入校园使用的教学资料,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和教学资料,任何人不得要求学校和教师使用、作为作业布置或组织学生购买使用。

编辑:曹涛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