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潍坊:一座需要重新定义的城市

2021/11/20 10:18:13   来源:东亚智库    

  面对近段时间爆圈的“网红城市”--潍坊,我常陷入系列思考:引发广泛关注纯属偶然?还是一种必然?诞生“潍坊现象”根源在哪里?“潍坊现象”这个“爆款产品”会持续多久…………然,随着对潍坊的深入了解,一组组潍坊的发展数据、一个个潍坊的新闻爆料,似乎正给出了答案:

  潍坊2020年农业产值实现1038亿元,成为山东首个过千亿地市;

  潍坊制造业总量占山东省十分之一、全国百分之一;

  山东3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潍坊占57家,位列地市第一;

  潍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06家,居山东省第二位,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居山东省第二位(潍坊GDP排全省第四位);

  潍坊市拥有30种产品产销稳居全球前列;

  前三季度,潍坊GDP突破5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3%,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山东省地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

  9月末,潍坊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55亿元,居全省第3位,存款增幅11.7%,居全省第1位;

  .......................

  面对一组组数据,潍坊这座印象中内敛低调的城市,突然变得陌生、神秘起来,使人不由惊呼:潍坊,是一座需要重新定义与深度解读的城市。

  解读之一:一个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同生的“双创之城”

  11月8日22:59分,潍坊市分管文旅的副市长马清民发来一条新闻:北京时间11月8日17点07分,巴黎时间11月8日10点07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评审结果,潍坊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我国第四个、山东省第一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资料显示,潍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手工业发达地区,素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美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现拥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和剪纸2项,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类占10项,风筝、年画、核雕、嵌银漆器、丝绸等二百余项价值突出的传统工艺在当代鲜活存续,形成了潍坊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

          

  这个新闻对潍坊意味着什么呢?在随后的交流中,马清民副市长提到,可能有些人并没有认识到潍坊获得这个世界手工业与民间艺术之都的意义。这不仅是对潍坊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肯定,手工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的时代传承,同时也可能成为潍坊民间艺术作品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并走上世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接受潍坊电视台关于“潍坊制造业‘隐形冠军’之城”解读采访时,我提出“潍坊是一座隐藏在齐鲁文化深厚的齐鲁大地上的创新之城”。在一些人眼里,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山东省,成了观念陈旧、思想僵化、行动保守的代名词,尤其是前一阶段在分析北方地区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原因之时,一些“专家学者”更是对山东的“文化土壤”更是大加批评。但处于山东中部地区,深受齐鲁文化熏陶的潍坊,用时代烙印鲜明的创新探索、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有力回应、回击和驳斥了这种指责与批评。从八九十年代闻名全国的“诸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到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三个模式(潍坊模式、诸城模式、寿光模式)”,到获得全国农村治理创新奖的“农村治理契约化模式”,再到率先在全国发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与“法治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当然还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制造业“隐形冠军现象”,潍坊都无愧于敢于创新探索、勇于创新实践、体现创新经验、形成创新模式的“创新之城”的称谓。

  解读之二:一个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共荣的“双竞之城”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这既是潍坊市长期打造的名片,也是潍坊农业发展状况与成绩的真实反应。“农业看潍坊”,绝不仅仅是超千亿元的农业综合产值,也不仅是潍坊农业创新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菜供天下,产兴民富”的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潍坊农业如何继续做好持续发展、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潍坊农业如何继续发挥好在全国农业领域的引领地位、引导功能和推动作用,才是外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近期潍坊市一系列率先动作,外界既找到了答案,也看到了潍坊农业的未来,在农业科技创新、种子战略及农业全产业链等方面升级发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同样在加力。6月6日,潍坊市委市政府联合北京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全国第二个地级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苏州为全国首个地市级城市,严格意义上讲苏州更多的是工业与城市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并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既为“三个模式”打造“升级版”,也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了标准、目标与路线图,同时也为全国率先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创新样板”。目前,潍坊市还有一个农业农村领域的率先行动正在启动,潍坊市法治乡村建设研究及法治乡村建设指标体系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不仅是在贯彻依法治国与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全面实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具体行动,也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法治化保障和制度化保证,还成为中国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又一次率先实践。

  “其实潍坊是隐藏在农业发达地区背后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这是我近来说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如果说“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既是对潍坊农业发展最高褒奖,也是对潍坊对外展示的最靓名片。而当前潍坊提出的“中国制造业看山东,山东制造业看潍坊”的口号,则绝对又是博人眼球的新亮点,这既是潍坊市制造业发展的豪迈目标,也可视为潍坊未来发展的新形象。

  潍坊制造业历史悠久,明清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全国,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三拖”(泰山12马力、25马力、50马力拖拉机)、“五机”(195型、295型、495型、6160型和6200型柴油机)、“一车”(农用汽车)、“一挂”(农用挂车)曾浓缩了潍坊制造业发展的辉煌历史。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潍坊拥有37个行业大类,包含154个中类和350个小类。其中37个大类中,包含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所有的31个制造业行业;被列入国家统计范围的重点工业产品有258种,且重型发动机、微型麦克风等30种产品产销量居全球前列,共41家企业主导产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位居前三位。“十三五”期间,潍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工业总量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山东省第4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2位,占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9%提升到2020年的10.4%。潍坊拥有中国500强企业2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0家、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入选山东省百强企业8家、山东省工业百强企业12家、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15家、山东省“十强”产业10强17家。截至2020年底,潍坊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含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数量达115.8万户,同比增长12.1%;注册资金20090.7亿元,同比增长19.7%。形成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纸包装、医药产业等制造业主导产业。这些数据不仅支撑了潍坊“制造业看潍坊”的底气,也支撑了潍坊“培育五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十个左右500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5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500亿元”的“十四五”目标。可以说,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既是潍坊经济发展“双轮”,也是发展腾飞的“双翼”,同时也是相互竞争发展与驱动发展的“动力”,也必将成为潍坊的“名片”。

  解读之三:一个产业龙头冠军与隐形冠军的“双冠之城”

  山东省是北方制造业大省,此外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都是曾经名声大震的制造业品牌城市,例如济南的重汽、机床、钢铁,青岛的白色家电、机车、海洋装备,烟台的电子、船舶,还有淄博的陶瓷、医药等,都是山东省制造业的响亮品牌。而潍坊的制造业真正现形于大众的“罪魁祸首”还是那篇《一座盛产“隐形冠军”的“隐形城市”》的自媒体文章。GDP位列山东省第四名的潍坊,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与营收分别居山东省第二位,而潍坊的GDP总量去年为5872亿元,不足排名老大的青岛1.24万亿的一半。

  应该讲,潍坊市有着制造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又有着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能出现如中国重型卡车龙头企业---潍柴动力,山东第一家市值过千亿的高新技术企业—歌尔集团,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胎圈钢丝生产企业----山东大业公司等一大批产业领军企业,不能说是一种必然现象,起码也可找出理论依据,但潍坊目前“曝光”的现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4家、省级瞪羚企业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7家的成绩单,着实收获了让外界意料之外的连连惊叹。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潍坊“隐形冠军之城”?“隐形冠军”对潍坊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隐形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最早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业。对企业而言,成长为“隐形冠军”,也许处于一个不起眼的行业,或是某个产业链的供应点上,但需要长期明确的发展目标与长期专注、专业的坚守,还有不仅限于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发展目标,还要有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特质性”。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潍坊为何能成为“隐形冠军城市”?首先,潍坊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供应链相对完整且基础良好;其次,其具有传统创新的“基因土壤”,并以新工业时代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系统为“阳光雨露”;另外,还要归功于潍坊城市领导者和政府机关多年对实体经济及制造业的引导推动与专心打造,而不是随波逐流搞房地产或虚拟经济,以追求短期阶段性的经济发展(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教授语)。

  潍坊隐藏着如此之多的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又预示着什么呢?第一个问题在上文中似乎已给出了答案:它意味着潍坊已拥有完善的工业制造业供应链,更意味着潍坊具备了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新型生态。潍坊当前阶段的发展代表着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相信在此之后某个供应领域的隐形冠军们,会以小众、细分市场的“份额领先”,成长为所处产业的“规模冠军”,甚至带动推动所在产业整体发展壮大,使所处行业成长为一个新的规模产业。潍坊城市的发展未来可期,“隐形冠军企业”将以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发挥自身产业链资源的吸引与聚集效应,形成一片又一片的“冠军森林”。与此同时,通过联动大量的原有“阳光产业冠军”一齐构建成为形态各异、规模有致、层级交错的“产业生态森林”。因此,可以预见的未来,潍坊这座“隐形冠军城市”的“隐形城市”将会成长为真正的“阳光冠军之城”。

  解读之四:一个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同属的“双栖之城”

  潍坊临海,这绝对颠覆一些人思维认识。从地理空间上看,潍坊处于山东省中部地区,西临淄博、东接青岛属于内陆型城市。翻开地图才发现,潍坊北部不仅寿光和寒亭临渤海,且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港口——潍坊港,海岸线约140公里。因其地域特征既是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也是山东省七个沿海城市之一(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自然也就成为山东半岛胶东经济圈的组成城市(青岛、潍坊、威海、烟台、日照,简称“胶东五市”)。由此不免引发多人惊呼:原来潍坊是一个内陆与沿海共生的“双栖城市”,同时也被称之为“蓝黄国家战略(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叠加城市,此外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其实,潍坊“双栖城市”新定义,不能仅以地域本身去衡量,海洋是蓝色的,既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底色”---蓝色经济文明,也是开放创新的代表色。因此,潍坊这座城市也就有了“内陆黄”与“海洋蓝”的“融合色”。潍坊在“双栖”区域特征与文化特征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潍坊特征”——既有内陆地区的低调、内敛特质,又有沿海地区的开放、创新特征。这也进一步与引起外界惊叹的“诞生隐形冠军的冠军之城”交相呼应。今年前三季度,潍坊在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青岛、济南、烟台,而增长增幅达11.3%,位居山东省首位;在全国重点城市当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武汉、绍兴和泰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55亿元,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29328元,增长率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山东16个地级市当中排名第四。这份三季度成绩单让一直处于“中部地区”、“中部梯队”和“中等水平”的潍坊市开始逐步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对潍坊“双栖城市”重新定义赋予新内涵。从发展趋势看,“胶东经济圈”不仅是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也是面向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发展实现融合贯通的全面布局。青岛胶东国家机场与高铁的“一站式”联通,形成了潍坊到胶东机场“1小时交通圈”,这无疑又赋予了潍坊“空港”新定义,使潍坊这座中部内陆城市,进一步从“双栖城市”,向陆、海、空“三栖城市”升级。从区域地理与空间的融合,到内敛谦逊的内陆文化与开放激情的海洋文化的融合,再到国家“黄黄蓝(黄河流域、黄河三角洲、蓝色半岛)”战略的叠加发力,再到山东省“省会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的“共同推动”,潍坊这座城市的新定义将会赋予更新的内涵。

  解读之五:一个充满活力与未来潜力同在的“双期之城”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城市发展活力的评判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发展活力,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还要看这座城市是否具备优良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因为,人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与根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教授在接受潍坊电视台关于“隐形冠军”话题采访时指出,潍坊“隐形冠军现象”既说明政府长期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而不是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房地产、金融等所谓高价值、高税收、高附加值的产业;另一方面潍坊同比的低房价,看似政府在房地产方面少了税收,实则增加了市民的生活成本;再者,潍坊拥有系统的职业化教育系统。这两个观点的核心都是人,潍坊通过低生活成本吸引或增加人口净流入,再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为制造业培育产业技术工人。

  从以上周天勇教授的观点可以看出,城市活力的关键是创造适应活力创造者——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值得一提的是,潍坊不仅在房价这件“大处”方面保持“定力”,不炒高房价、不发展房地产,还在“中处”的职业化教育与营造产业生态方面下“重力”,同时重点在涉及民生的“小处”精心施策用“巧力”。资料显示,今年9月,一则潍坊市所有医院免费停车的新闻冲上热搜。目前,潍坊市273家公立医疗机构为患者及陪护人员开放免费停车位3万余个,成为全国首创医疗机构停车免费的城市。今年以来,潍坊市从开放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院内的500余个免费停车位开始,全市免费停车位已突破52万个,其中全天免费停车位37万余个,约占开放总数的72%。

  有篇文章指出,对民众的态度以及对民生的重视,更能真实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和它的人文情怀。我认为对民生细微之处的聚焦关注,既体现了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施政,同时通过看似细微的民生问题,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温情与文明程度,也成为激活城市活力、唤起城市热情与激情的具体举措。用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的话讲,潍坊的民生问题“精细微行动”可用“红、黄、蓝、白、金”概况:“红”即兜牢民生底线,让每个群体都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黄”即为居民免费更换黄色金属燃气软管,让群众家中更安全;“蓝”即指潍坊随处可见的免费停车“小蓝位”,为群众带来极大生活便利;“白”即潍坊在城区十字路口、学校门口广建避雨遮阳白帆棚,为群众营造舒适环境;“金”即潍坊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他们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另外,潍坊还通过市级财政投入了1000万元,继续为全市符合条件的一线环卫工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对市内及来潍的年满60周岁人员,落实免费乘坐公交、优先诊疗、免费游览等6项民生政策等。

  上述潍坊对民生工作的“精细微行动”,不仅极大增强了潍坊这座城市的温情与温度,提升了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感与自豪感,这座城市的生活质量、城市品位与文明程度也必将提升,更重要的是群众内心的热情与热爱的激发,进一步为城市发展激发出更大的激情与更强的活力。城市的创新活力、良好的资源基础及产业发展优势,必将共同造就潍坊的巨大发展潜力。

  后记:北方经济看山东,山东经济看潍坊

  “北方经济看山东,山东经济看潍坊”。其实,本文对于潍坊的解读并非仅关注潍坊本身,而在于对山东整体经济,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分析。山东省的地域因素、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都是北方经济的典型缩影。其实,对于以上潍坊城市的新定义注解,我的观点并不“孤单”,曾有好事者在朋友圈下留言:与田书记伯仲?瑜亮?问之何故出此言?答:与潍坊市田庆盈书记上任时所言异曲同工。可见,作为主政者,潍坊市委书记田庆盈对于潍坊未来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见解、清晰的思路、准确的定位与明确的谋划。对此,也与新任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提出的山东省“九大比较优势”(三次产业齐头并进、需求供给协同发力、新老行业相得益彰、各类企业比翼齐飞、陆海潜力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对外开放提档升级、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人文沃土深度耕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一个时期,山东省乃至北方经济承受了太多的剖析审视与批评批判,尤其是2018年春节七千人大会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似乎丧失了自信、迷失了方向、丢掉了信心。当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恰逢山东省主要领导刚完成轮换,以山东为代表的北方经济如何实现赶超跨越与振兴腾飞,但愿通过对潍坊的解读便可寻到“密码”,也希望潍坊这座具有创新探索的“先天基因”与勤奋务实的“后天基础“的城市,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区域创新高地、产业生态高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谱好未来发展的美好篇章,也为山东乃至北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潍坊探索”、“潍坊样板”与“潍坊模式”。

编辑:曹涛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